DSC 0584修

一群曾經或正在台灣偏鄉學校代理代課老師向全人申請來校觀摩參訪,經自治會同意後於2017429-30日來全人進行二天一夜的參訪觀課交流。他們週六(4/29)下午融入各生活小組進行議題討論,隔天上午進不同課堂觀課,最後在綜合座談QA後離開。以下是這些伙伴們寫給學校的回饋文字,經同意後和大家分享。

前往觀看這群老師的分享文~

 

 

 

34286da3 奧地利畫家克林姆的畫作《哲學》

 

理念

 

  值得訴說的故事,總是具有一種詩意。全人22年的辧學經驗是一個值得訴說的故事。

  人類破碎而片斷的記憶是不可靠的,只有當它們圍繞著詩意的隱喻被重新組織成一個觸動人心的故事,才會産生意義。我無法宣稱我所訴說的故事完全忠於事實,因為關於細節的記憶可能因時間的淘洗而有出入。但我的感受是真實的。我期望我所説的故事至少能忠於一種詩意的真實。

15304638 1289986131095702 6111262290211816730 o

 

世界正在鉅變,教育需要改革,這已是台灣社會的共識。但改革需要想像力、誠實、勇氣和堅持的毅力,這也是台灣社會很缺乏的。教育改革的問題有兩類,一是結構性的問題,另一類是技術性的問題。由於傳統的教育模式都著重在“餵食”,而不去問學習者想不想吃,在這個慣性的思維模式下,教育改革也被簡化成一個技術問題:如何更有效的餵食。無怪乎教改一直在原地打轉!所謂翻轉教育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教改變得像耍猴戲。翻不過去就㑹摔傷,僥幸翻過去了,你會發覺還是站在原地。

我們社會上關於教改方向的論述基本上是沒錯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才是最重要的;在現在和未來的社會,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任何東西,而且是免費的。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讓孩子保有天生的好奇心、主動性和自發性,並發展出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而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

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言簡意賅地點出了學習的本質: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保持飢渴!保持無知!)這是傳承西方最偉大的導師蘇格拉底的思想傳統;知道自己的無知是最高的智慧。這是一種開放和誠實的求知態度。這種態度加上好奇心和遊戲動機,才是推動求知最自然而強大的內在力量。傳統教育的作法則剛好相反,它讓人一直保持一種饜足的狀態,從而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很聰明。造成這種現象的是學習場域的權力結構,老師和父母時常以愛、秩序和教導之名對小孩施展權力。由於這是一種文化慣性,所以大部分時候是不自覺的。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從未被認真對待,好奇心、想像力、自發性和遊戲動機早早就被權力壓熄了。不面對這個結構性的問題,教改永遠會在原地打轉。

IMG 8988


第五大週自治會校長報告

 

我今天要報告的事情比較重要一點,因為我21年從來沒有講過,我都忘記講這件事情,就是什麼是全人。三年前我們去英格蘭的時候,也有人問起我們學校為什麼叫全人。我忘了解釋這件事情。為什麼叫全人?全人跟所謂的民主教育有什麼不一樣?其實全人就是升級版的民主教育。

12376229 1033003640127287 3900118466921200092 n

 

文/李依娜

    2015年最後一天,翻完了劉若凡的《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第二遍。

    闔上書,窗外已暮色四合,此時距離我離開全人已經十多天了。期間我反覆的思考我在全人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比如生活學習在森林深處的全人學子從這個和善、單一的環境出去之後如何適應多元複雜的社會?比如全人開放、和善、真誠的氣質是如何形成的?比如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學校真的就是只能是一種水火不容的二元對立關係嗎?如果是,那麼小眾教育的全人和體制學校抗衡的方向和終極目標在哪裡?僅僅是拯救極小一部分有條件享受另類教育的孩子嗎?如果不是,那麼兩者是什麼關係了?在這種關係裡能否調適出一條我們都想要的理想的教育路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