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 上層分類:文集
- 分類:教育觀點
愛因斯坦曾經在1936年針對教育給過一場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教育就是你忘掉所有在學校學的東西後還留下來的部分。」一種真正好的教育會留下的部分是什麼呢?就是能夠獨立思考、判斷和行動的普遍能力。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最能培養出這種普遍能力呢?我們相信專題式學習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學習方法。
- 詳細內容
- 上層分類:文集
- 分類:教育觀點
It did not really matter what we expected from life ,
but rather what life expected from us.(Viktor Frankl)
我們對生命有什麼期待並不真的很重要,
而是生命對我們有什麼期待才是真正重要的。(維特-法蘭科,心理學家)
- 詳細內容
- 上層分類:文集
- 分類:教育觀點
一群曾經或正在台灣偏鄉學校代理代課老師向全人申請來校觀摩參訪,經自治會同意後於2017年4月29-30日來全人進行二天一夜的參訪觀課交流。他們週六(4/29)下午融入各生活小組進行議題討論,隔天上午進不同課堂觀課,最後在綜合座談QA後離開。以下是這些伙伴們寫給學校的回饋文字,經同意後和大家分享。
- 詳細內容
- 上層分類:文集
- 分類:一所自由學校的故事
奧地利畫家克林姆的畫作《哲學》
理念
值得訴說的故事,總是具有一種詩意。全人22年的辧學經驗是一個值得訴說的故事。
人類破碎而片斷的記憶是不可靠的,只有當它們圍繞著詩意的隱喻被重新組織成一個觸動人心的故事,才會産生意義。我無法宣稱我所訴說的故事完全忠於事實,因為關於細節的記憶可能因時間的淘洗而有出入。但我的感受是真實的。我期望我所説的故事至少能忠於一種詩意的真實。
- 詳細內容
- 上層分類:文集
- 分類:教育觀點
世界正在鉅變,教育需要改革,這已是台灣社會的共識。但改革需要想像力、誠實、勇氣和堅持的毅力,這也是台灣社會很缺乏的。教育改革的問題有兩類,一是結構性的問題,另一類是技術性的問題。由於傳統的教育模式都著重在“餵食”,而不去問學習者想不想吃,在這個慣性的思維模式下,教育改革也被簡化成一個技術問題:如何更有效的餵食。無怪乎教改一直在原地打轉!所謂翻轉教育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教改變得像耍猴戲。翻不過去就㑹摔傷,僥幸翻過去了,你會發覺還是站在原地。
我們社會上關於教改方向的論述基本上是沒錯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才是最重要的;在現在和未來的社會,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任何東西,而且是免費的。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讓孩子保有天生的好奇心、主動性和自發性,並發展出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而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
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言簡意賅地點出了學習的本質: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保持飢渴!保持無知!)這是傳承西方最偉大的導師蘇格拉底的思想傳統;知道自己的無知是最高的智慧。這是一種開放和誠實的求知態度。這種態度加上好奇心和遊戲動機,才是推動求知最自然而強大的內在力量。傳統教育的作法則剛好相反,它讓人一直保持一種饜足的狀態,從而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很聰明。造成這種現象的是學習場域的權力結構,老師和父母時常以愛、秩序和教導之名對小孩施展權力。由於這是一種文化慣性,所以大部分時候是不自覺的。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從未被認真對待,好奇心、想像力、自發性和遊戲動機早早就被權力壓熄了。不面對這個結構性的問題,教改永遠會在原地打轉。